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除了泛指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外,更是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其安全问题关乎民生、民本,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别是面对政策改革,历来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国家盐业体制改革总体部署
一直以来被称为“难啃骨头”的盐业改革有望破题。今年1月1日起,《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盐改冲刺鸣响发令枪,推开了盐业市场化的大门,多年来盐业改革在推动与受阻的夹缝中踟蹰不前,这对于古老而传统的盐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对于盐业如何应对价格放开?各地监管部门又该如何保障百姓的盐罐子安全?生产型企业又该如何从容应对?
盐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由于食盐造假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少、又有一定获利空间,使得涉盐违法案件逐年呈攀升趋势;而从市场供求方面,食盐产业又一直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长此以往导致食盐行业乱象丛生,改革也一直处于被动。
盐改新政虽然会就市场方面进行调控,打破单一主体,让市场上的食盐不再像现在这样只来自于一地,而是呈现品种多、品牌多的特点,但同时却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由于缺乏专业监管机构和专项法律法规,工业副产盐、化工废渣盐流入盐业市场的隐患依然存在,再加上繁多的品牌让区分真假伪劣变得更加困难。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工业盐和食盐的基本成分都一样,食盐只是多一些提纯、杀菌、加碘等程序,进入门槛较低。但长期以来受制于食盐专营政策,原盐企业只能将其产品按工业盐卖掉。倘若食盐一旦市场化,很多原盐企业顺势进入应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届时监管将成为盐改路上的一大难点。
食盐电子追溯体系解决监管难题
鉴于以上问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曾提出就食盐质量安全建立电子追溯体系,并于年初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关于食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启动会,支持鼓励各地方单位及企业建立追溯体系,以此保障盐业的产品质量安全。而《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也明确规定应“加快建设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实现食盐来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询、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
电子追溯体系的建设,确实可为盐业监管解决一大难题,虽方案中并未明令企业强制执行,但从追溯体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效果(兽药、农药、种子)来看,以及国家对产品追溯体系的重视程度,建立食盐电子追溯体系或将成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完善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生产型企业该如何应对?
面对改革,要保障盐业价格的稳定,以及市场的均衡,国内外盐企需合作共赢,一方面在诚实守信、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与各行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丰富食盐市场供应。
另一方面要保障食盐质量安全,建立完善食盐储备制度,制定食盐供应应急预案,加快建设食盐电子追溯体系,争取尽快实现食盐来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询、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
除此之外,在当下互联网及其发达的今天,生产型企业也应努力摆脱传统模式的掣肘,大力引进物联网标识技术。在完善食盐可追溯的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可为互联网客户量身定制他们需要的产品,进一步拓宽销路。
标识行业为盐业市场化注入新能量
盐业改革涉及到很多既得利益集团,而食盐则关系到民生,因此虽然市场化是改革大方向,却未曾一下子放开,食盐建立电子追溯制度也只是阶段性地方试点,但不难看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盐业市场将会出现民企、外企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多品牌的市场格局,价格也更加市场化。
据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巡视员王强介绍,国内外统一的食盐追溯系统也即将上线,并争取在2017年6月份前建完。国家政策的帮持也大大提振了物联网标识行业的信心,物联网标识行业的各赋码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大数据供应商也可借此东风,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把标码合一标志应用在食盐的生产、批发、物流配送、使用(或零售)以及政府监管的全过程,实现食盐来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询、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保障食盐的质量安全,为盐业市场化注入新能量。
孙中山先生说:“国内外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市场经济也是不可阻挡的国内外潮流。为了盐业的振兴发展,对食盐建立电子追溯体系,推进食盐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而盐企之间,则更应倾向于产品质量以及规范性发展,建立包容机制,互动交流、共建市场,实现共赢目标,与国内外百姓共享盐业体制改革的成果。